越战中的米格-21(2021修订)

Mig-21 Units of the Vietnam War(2021 revision)

由于轰炸机场的次数不断增多,政府同意了国防部和北越空军各省应该下令修复受损基地的决定。

为了修复这些机场,在距离1千米远的地方共浇筑和储存了7万块混凝土板。混凝土板共有两种形状----1.8x1.8米的板子厚20厘米,1x1米的板子厚16厘米,上千吨的泥土从同交(Dong Giao)、同煤(Dong Mo)、寨唿(Trai Hut)、春和(Xuan Hoa)被运至嘉林、建安、安沛、白马、内排、和洛被用来修复战损并且作了很好的伪装。

修复机场的工作平均每天需要动用2万劳动力,其中70%是平民,这里包括了停放飞机的土制掩体还有山间的小道。同时还建立地下指挥管制中心,以及放置技术器材的掩体。

飞机掩体通常建造在距离机场5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地方,有的时候在3000米远开外,从掩体至机场的滑行跑道有20米宽,同样可以被当做跑道使用,飞机燃料被埋在地下200米深处。

在第一次空袭后的重建中,每一个掩体的建造要求就是可以抵御高爆弹的攻击,但是对其它弹种没有要求。

新的掩体最终建成了,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小屋一样,但他们是用建造铁路的铁板和铁轨搭成的,顶部堆了20至25厘米厚的泥土后覆盖上草皮,这样的结构主要是针对米格-21设计的,15米长、10米宽、7米高,平均每个掩体用掉了30至35根铁轨和300片铁板(正方形,每片4米长)。体积较小的米格-17从未被安放在掩体里。

1967至68年间,北越空军开始在内排、白马、建安、嘉林机场周围用土堆为飞机筑起简易掩体,照片中,921团的地勤正将米格-21PFM 5014号机推回白马机场的一处掩体内。

地勤正将米格-21PFM 5014号机推回掩体

作为结构变换的一部分,一些机场的土制掩体将铁轨用铁板替代,而这些铁板搭起的掩体有18米长、14米宽、6米高。最后,平均每个掩体用掉了450块4米长的正方形铁板和200块边长2米的正方形铁板----总共建造了140个飞机掩体和200个卡车掩体。除了这些永久性的建筑以外,成千上万根竹子和稻草垛被用来保护飞机抵御弹片的袭击。

高级军官命令其中大多数的掩体将布上伪装,因此在周围和建筑物、跑道、滑行跑道顶部撒上了2至3厘米厚的土层。

后来,飞机被藏在村庄里----永富省金达(Kim Da)县种下了上千棵树来隐藏米格机。村民把房子和谷仓让给部队进驻,并且将其作为油料和弹药的储存区,

北越空军的战斗机也被挂在米-6直升机之下穿梭于山区之间,被吊往30千米以外的地方,在那里被卡车拖入隐蔽所。一种特殊的夹具被设计出来以保护飞机,将两根软皮带缠在机身上,然后挂在吊架上。三根12mm粗的缆绳把米-6和吊架接上,另外还有两根接在机翼上。米-6可以吊起一架满油满弹的米格-17,但是只能吊起空载的米格-19(歼-6)和米格-21。

1970年,北越军队和共产党高级官员参观内排机场上的武器展。1967至1969年间,阮文谷在米格-21PF 4326号机上至少获得了1个战果。米格机后方的两枚地空导弹均是SA-2----是北越在战争期间的主要地空导弹。

北越军队高级军官参观内排机场上的武器展

机场周围的防空力量也发生的剧烈额变化,高炮和导弹阵地数量不断增长。保护最严密的三座机场是嘉林、内排和建安,每座机场都部署了7个100mm高炮阵地、4个57mm高炮阵地、BTR-40自行高射炮和一个SA-2导弹团。923和925团也有他们自己的防空部队,配备了37mm高射炮保护白马和安沛。

1968年,当寿春机场竣工后,米格机可以在荣市、同海、英山和加镇机场重建时继续到南边巡逻。

作为60年代末建筑计划的一部分,北越人在富贵建造了一条跑道来中转飞机的运输,同时在纳产、奠边(Dien Bien),以及老挝桑怒、丰沙湾(Phonsavan)和车邦(Xepon)的机场都派去了增援与补给,使其可以投入作战。最后,在寿春、荣市、都梁、英山和同海的机场换装了新的联络系统,同时铺设了备用跑道。

加了一部分油的一架米格-21PFM在1968年飞到内排,吊在一架米-6A的下方。北越人为吊运的飞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夹具,2根软钢丝包围在机身周围,并连到一根夹具上。米-6上的3根钢索也连到这个夹具上,另外2根连到翼尖。战争早期阶段,由于内排机场跑道长度不足以让米格-21降落,所以必须要用直升机吊进来。

一架米-6直升机正在用特殊夹具吊起一架米格-21PFM